《悬崖之上》成“抗日神剧”,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张艺谋被批评了

8090电影人气:42更新:2021-05-13 02:56:17

他来了,他来了!

那个曾经炮轰《八佰》的男人又来了!

这一次,督工把“魔爪”伸向了五一档口碑第一、票房第一的《悬崖之上》。

虽然他先表明自己认为《悬崖之上》是最近几年张艺谋最好的作品,

接着又话锋一转,把这部电影定义为“抗日神剧”

何出此言?

督工为“抗日神剧”下了三条定义,同时认为《悬崖之上》至少占了其中两个半:

忽视革命和社会的联系,重视革命本身的故事性,忽视了产生革命的社会土壤;

突出展示个人英雄主义,但解释不清英雄主义的来源;

迎合现代观众,把现代生活要素强行塞进前现代的中国社会。

这一次堂叔不想直接否定或肯定这样的观点,而是想和大家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——

《悬崖之上》是不是“抗日神剧”,可以拆分成两个问题来回答:

第一个,《悬崖之上》中有哪些不合理之处,是否超出基本底线?

第二个,如何看待影视作品和现实的出入?

01

不用督工发话,想必很多观众都发现了剧情中存在不少不合理之处。

比如:

刘浩存饰演的小兰,在火车站逃跑时,开枪干掉了一个伪满警察,但枪声并没有吸引来周围其他警察。

张译饰演的经验丰富的特工张宪臣,先是在逃跑过程中临时下车找孩子,后来又在危急关头没有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,也没有用事先准备好的毒药自杀,而是束手就擒,最后被活捉逼供。

这些情节都不符合现实情况和角色行为逻辑,明显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强行设定的。

而督工对《悬崖之上》的指摘,主要集中在情节不符合历史细节上。

比如:

片中张译、秦晓璐饰演的角色,逃生时都选择打出租或者开车,最后还有一段哈尔滨街头的飙车戏。

而据考证,1934年哈尔滨的出租车数量是486台,最大的通用品牌是140辆雪福莱,时速25公里。

而且当时哈尔滨没有平整的沥青或者水泥路面,只有总面积0.99平方千米的石板和碎石路。

用直观的话说,如果开车逃跑,油门踩到一半,就会发现前面是坑坑洼洼的土路。

但我们也能理解这么拍的原因,作为一部商业片,导演往往把拍得“好看”作为第一优先级,塞进飙车戏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
而关于历史细节的另一大问题,是片中没有一个日本人。

无论是李乃文、飞凡饰演的普通特务,还是倪大红饰演的高级长官,都是投敌的中国人。

而据考证,伪满时期重要机构和重要职位,都由日本人把持,不可能出现片中的特务机构里上上下下都是中国人的局面。

这样看来,《悬崖之上》中的相关情节的确可以说“偏离历史”。

那么问题就来了——

这些情节,是否打破了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原则和底线?

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断。

02

历史题材影视剧被批不合符史实,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。

像《还珠格格》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《康熙微服私访记》《延禧攻略》之类的纯娱乐剧,本来就是以虚构为主,不在讨论范围内。

但就连《大秦帝国》《汉武大帝》《大明王朝1566》《走向共和》等这些公认最优秀的一批历史正剧,都存在不少历史错误。

以《走向共和》为例,这部讲述清末各界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剧,在广大观众里有着极高的口碑,豆瓣评分高达9.7。

但从2003年这部剧首播以来,关于剧情是否符合历史的讨论就一直存在。

知乎上的问题“《走向共和》有哪些会误导人的错误?”下面,有一百多个网友的回答,列举出的问题多达几十条。

常见的错误包括:事实错误、事件顺序颠倒、事件张冠李戴、虚构人物、虚构情节等等。

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一处错误,是剧中关于“在签订马关条约过程中,李鸿章借自己遇刺求得日方让步,减少一亿两白银赔款”的情节。

有人考证,使得日方让步的原因,并非李鸿章挨的一枪,而是日方破译了李鸿章发给清政府的电报,其中提到“罢议回国备战”。

也许是剧组考证不够周密,也许是为了戏剧性刻意为之,总之这部剧让“李鸿章挨枪子导致马关条约少了一亿两白银赔款”的错误说法流传甚广。

但就像这位豆瓣网友一样,虽然明知剧中有很多地方不合史实,自己也列举了数十条,但依然给这部剧打了五星。

可以看出,只要不出现价值导向的重大偏差,大多观众都不会因为情节不合符历史细节而否定一部影视剧的价值。

类似情况在国外影视界也不少,甚至相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:

如《逃离德兰黑》《猎杀U571》《爱国者》《勇敢的心》《珍珠港》《风中奇缘》等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,都存在大量和史实不符,甚至截然相反的情节,但它们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,在奖项和票房上取得成功。

比如《勇敢的心》中,大大小小的错误不胜枚举。

小到为了烘托主角威廉·华莱士的形象,而将其描写为底层出身,但实际上华莱士出身贵族;

又如为了加强戏剧冲突,虚构了英格兰贵族对苏格兰新娘享有“初夜权”,导致苏格兰起义的情节;

片中还有苏格兰人撩起苏格兰裙露出屁股羞辱英格兰军队的场景,但实际上苏格兰裙出现于片中时间的300年后;

而该片最大的历史错误当属片名,“勇敢的心”这个称号其实与主角华莱士毫无关系,而是片中另一位角色罗伯特·布鲁斯收获的称号,但布鲁斯在片中却被塑造为懦弱之人。

从历史真实性的角度看,《勇敢的心》可以说就是胡编乱造,确实对观众造成了误导。

但我们又不能否定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。

面对这种两难境地,需要观众和创作者一起来解决——

观众要对影视剧的戏剧化改编有清晰的认识,分清艺术发挥和历史事实;

创作者要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,创作中起码应该避免基本事实错误,而艺术发挥方面,或许能够约定一个改编的底线,明确界定出哪些可以任意改编,哪些不能。

你能接受怎样程度的改编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最新资讯

Copyright © 2008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