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舍得》:“瘦硬现实主义”带来的仿真焦虑

8090电影人气:821更新:2021-05-06 15:47:47

与之前的《小别离》《小欢喜》一脉相承,电视剧《小舍得》继续聚焦当下的教育问题,紧紧抓住“小升初”这一教育的热门阶段,以“瘦硬现实主义”的手法展开故事。说其“瘦”,是因为叙事轴线高度集中,讲述视野基本定格在几个家庭的小学教育问题上,浓度很高的同时也偶有过紧过满、松弛与留白不足之感;说其“硬”,是因为硬核且尖锐的仿真式情节,精准戳中了观众的槽点与痛点,当然也有引发集体性心理焦虑的副作用。

教育历来是关系民生的热门话题,话题又是如今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的重要抓手,所以创作者不但需要精心选择话题,而且要进行社会性文本与镜像性文本的有效艺术转化,而转化的基本途径便是对生活实体的仿真处理。《小舍得》也不例外,围绕几乎全民关注的“小升初”问题,为达到“家庭”真实镜像的构建,本剧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立体精雕:第一层是对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细腻展现,首当其冲承受教育压力的是亲子关系,一边是疲倦哭泣的孩子们,另一边是咆哮失控的家长们,以爱为名的中国式家长在教育内卷之下失了本心,以致于遭到孩子的质问:“你究竟是爱我,还是爱考了满分的我?”教育问题导致亲子关系、代际关系失衡,成为必然。第二层是从不同社会阶层进行洞观和投射,这是教育题材电视剧常见的叙事模式。本剧涉及中产和底层两个维度,虽然家庭状况和条件不同,但“小升初”带给家庭的冲击并无二致。剧中之所以共置两个“女强男弱”的中产家庭作为叙事主体,因为其代表了两种中国常见的教育理念——“佛系”育儿理念和“鸡血”教育理念,剧作又进一步挖掘了两位女主南俪与田雨岚理念差异的深因之一,即两人原生家庭的不同,从而将教育焦虑拓展至社会焦虑。

围绕“小升初”问题,《小舍得》对学校层面也进行了客观反映。张雪儿与钟益代表了当下小学教师中两种典型的教育心态,前者更趋人本主义,后者更趋功利主义。社会的浮躁物欲,教育的内卷失衡,投入的水涨船高,心态的步步崩塌,家长和教师都难免产生教育困惑与人生迷惘,这些真实呈现与人性探微有时对于观众是触及内心和灵魂的。

镜像的“仿真”处理,除了揭示多层面的教育症候,与之匹配的戏剧转化技巧同样重要。本剧通过问题化结构、观念性冲突铺设生活流达至反思层面。其将情节发展的驱动力设置为以问题为核心的分层拓展结构,并逐层展开各个问题,参加教辅补习、班级岗位竞争、学区房购买等,个个刺人神经、引人焦虑,与此同时交叉引入代际矛盾、职场竞争、中年危机、老龄现象、二胎问题等,形成“问题式”内聚性的叙述机制。在此基础上,剧作将戏剧冲突的核心聚焦在教育理念的裂变与分歧,并具化为两个家庭的紧张关系,所以本剧真正的内核是对差异化教育理念的深描和深思。

“仿真”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真实,而情感真实又是引发思辨的效力基础。《小舍得》通过塑造立体化、多维度、成长性的形象,强化人物内心情感表达,达成与观众的情感共鸣,引发纵深的得舍思辨。每一次教育压力的打击与亲子关系的冲撞都极为震撼人心,让观众从虚构的镜像中看到了现实的自我;对孩子们内心世界的解剖式展呈,也让家长们感知到孩子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代价。

近年来,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之所以热度持续不减,是因为教育一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和热门话题,几乎每个家庭都难以逃避,因而这一题材有着极高的受众覆盖面,更容易找到与受众的心理与情感交集。从另一角度来看,这类电视剧也会对观众具有认知、借鉴、启发和引导等作用,观众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影响,进而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、教育行为。然而,当前的教育题材剧有些还存在刻意制造和炒作话题、盲目渲染焦虑的现象,还有些利用狗血情节、夸张表演、主观镜头等放大矛盾冲突、远离生活本真。教育题材剧的创作应具有整体的真实性、反思的深刻性和积极正向的引导意识,不应只简单堆砌一些热门社会现象作为噱头。一方面,精准找到适合表现的社会热点,并通过纯熟高明的艺术手段表明作品的是非立场;另一方要不断寻求创新,密切关注和选择最新的、最热的教育问题和现象,打破“简单设置几个不同阶层家庭”的固有范式,建构起新型的人物关系,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。(作者:闫伟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,寻茹茹系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)

最新资讯

Copyright © 2008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