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邓小平小道》:一条路、一段情、一个“中国人民的儿子”

8090电影人气:977更新:2023-01-15 08:10:56

这是一部让人重温改革开放初心,表达“以人为本”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等理念的电影。但它首先是一部好电影,以情动人的电影。其细腻扎实的剧作、炉火纯青的表演、一气呵成的导演艺术,熔铸成这部感人肺腑、让人屡屡落泪的电影。

影片片头,在简洁地交代了事件起始——邓小平被下放江西监督劳动之后,上个世纪60年代的厂房、样板戏、红卫兵,游行、揪斗,绿军装和红袖标,极富年代感的元素、画面,一下子复原了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。

在革命歌曲的嘹亮和闹哄哄的批斗中,传主却似乎姗姗来迟,电影惜墨如金,不断用镜头语言延宕着邓小平的正面“亮相”。终于我们看到,在车间,一个“小个子”,不为外面的喧闹和逼近的危险所动,认真地工作着,仿佛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。

一开场,一个我们心目中的小平同志,那个隐忍而倔强、“永远打不垮”的“小个子”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。片头也奠定了整部影片与传主性格几乎完全一致的基本美学风格:含蓄内敛,节制克制,细节为王,情动于中。

这就是王兴东历经15年创作编写,雷献禾执导,卢奇领衔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《邓小平小道》。

“小道”作为创意核心和原型意象

老子曰: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传记片,影片仅仅抓住传主的一个人生片段: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,邓小平同志下放到江西南昌市郊劳动,进行精雕细琢、反复耕耘,以小见大。说小了,这就是3年4个月的光阴;说大了,这可是邓小平思考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”,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思想的萌芽地。也就是说,这条“小道”,贯通了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。

“小道”是该片的主题词,也是影片紧紧扣牢的核心意象。“文革”期间,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,在江西的这段时间里,他承受着政治、生活的高压,一边被监管劳动,一边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大儿子。他每天沿着小道从住地“将军楼”步行到工厂上班,风雨无阻,所以这条小道被后人称为“邓小平小道”。

“小道”是工人群众与党的干部的纽带。它本来就是同厂的工人为了让邓小平夫妇少绕冤枉路,不顾监看的解放军干事的推诿,推倒一堵围墙而建造的。电影中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儿子邓朴方说,“要记住这条小路啊,它是工人和老百姓为我们修的。”

邓小平曾在路上摔了一身泥,但他坚强地坚持自己爬起来,他看到黄干事远远看着他,仿佛是要赌一口气——我能自己站起来。

正是在路上,风雨之中,邓朴方听说父亲晕倒,冒雨来找父亲,在路上完成父子之间的心灵沟通,完成情绪的升华,实现了父亲希望儿子“站起来”的愿望。

我们熟悉的苏联歌曲《小道》的旋律也常常在路上响起:“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,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……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,只有一条小路……”寓意着道路的曲折,以及曲折中的求索、坚持。

无疑,这部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、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。影片以小见大、以情感人,在平凡中见伟大,在逆境中显现刚毅,在磨难中见真情,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相濡以沫中出思想。该片编剧王兴东以扎实的剧作功夫和独特的创意闻达,笔者曾在论述他编剧的电影《建国大业》的“创意制胜”时论及他的创意艺术。与此相似,这部电影紧紧扣牢的“小道”这个意象,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他作为编剧的核心创意点。

感情作为人物关系的纽带

如果说《邓小平小道》在创意点上是“小道”、是“路”的话,那么在艺术表现上,电影紧紧扣牢的也有一个字——情。影片所有的人物关系都依“情”而立,亲情、民情、家国情、父子情、战友情,种种情愫细密交织,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,经种种矛盾冲突的解决、悲情高潮的爆发而臻于穿越隧道、迎来即将复出的光明,走上改革开放康庄大道的结局。

首先是一家人相濡以沫令人落泪的亲情。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小人物,每逢国家不幸、人生事业的磨难冤屈,家庭亲情都是最温暖的心灵港湾。对一家人默默互相理解、扶持的表现,让我们心有戚戚。尤其是一家人齐心协力把轮椅中的邓朴方抬上台阶的镜头,透出倔强、自尊。影片着墨最多、最为动人的是父子情。三伏天,半夜里老父亲为儿子翻身搓背,鼓励儿子说,“只要有念想,就能站起来”,还交流经验,“忍,不是就认输了,是信仰、信念”。为了让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儿子有事干到处找坏掉的收音机,甚至把好的收音机故意弄坏给他修,种种生活细节让人唏嘘不已。

其次大书特书“民情”即共产党人与老百姓的那种鱼水情,如“二野”老部下、厂长罗朋和广大淳朴忠厚的工人同志的暗暗保护,推墙造路,一碗救命的红糖水,给邓朴方做翻身器械等,将一次次具体的视觉化行动,加以极为细腻的表达。

还有同志战友情。邓小平从红卫兵那里得知以前的老部下正在遭受冤屈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但又很无奈的表情,只能让老部下的儿子转告他要“忍耐”“想得开、挺得住”。回来以后,他开始洗冷水澡,一次又一次地用冷水浇灌,说“我从来不怕泼冷水”,对同志的担心、抱不平溢于言表。

影片的一个情感高潮是,一贯隐忍内敛的邓小平发了一次最大的脾气,是因为看到当地孩子吃不起粽子而哭泣。他坚持要黄干事把自己一家的粽子送去,说:“娃娃吃不上粽子才特别!我这个红军爷爷吃不下!”这既集中表现了他与群众的感情,也蕴含了对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”的思考。在与群众的血肉相连中,他悟出了“说一千道一万,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才是根本”。

中外电影史上,优秀的传记片不少,但这部电影显然有其特色。影片着力于塑造邓小平的性格:倔强、不服输、隐忍、豁达、打不垮,重点展现邓小平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普通人一面,以及他作为大写的人的人格魅力。这一切,都点题了小平同志那一句著名的深情的自况——“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,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。”

导表演作为艺术整体性的完美实现

卢奇可以说是演邓小平的“专业户”,他曾60余次饰演不同时期的邓小平,但在这部电影中,可能是恰逢年龄阅历与传主最为接近的一次。加之经验的不断积累,还担纲联合导演,可谓渐臻炉火纯青之境,倾情奉献了他饰演邓小平以来最精彩的表演,细腻、精湛、饱满。这一次,他表现的不是作为军事家、革命家的邓小平,而是作为父亲、丈夫,甚至是普通老工人的邓小平,其表演风格内敛、情感表达克制而有张力,真正走进了邓小平的内心世界。

雷献禾的导演艺术同样出彩。电影亦如同传主邓小平的性格一样,内敛含蓄、细致细腻而传神。片头飞机上光线黯淡对“至暗时刻”的隐喻、出场的延宕和铺垫、结尾时汽车穿越隧道的象征,都很见导演功力。

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邓朴方跳楼与邓小平似心有感应,突然梦中惊醒的两组镜头的交叉剪辑,从起跳到惊醒、到失落、到落地,跳楼的时间被拉得很长很长。父子间的那种血肉相连、同心相应的感情通过流畅完美的电影语言凸显出来,感人至深。

今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5周年,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映《邓小平小道》非常有意义。抚今思昔,饮水思源,“邓小平小道”作为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象征和精神遗产,也很有必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了解。

最新资讯

Copyright © 2008-2020